医疗器械安全宣传周科普
2025年7月的第二周是全国医疗器械安全宣传周,医疗器械安全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,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医疗器械直接作用于人体(或用于诊断、治疗人体疾病),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关乎生命健康。
什么是医疗器械?
医疗器械,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、设备、器具、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、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,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;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,不是通过药理学、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,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;其目的是:(1)疾病的诊断、预防、监护、治疗或者缓解;(2)损伤的诊断、监护、治疗、缓解或者功能补偿; (3)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、替代、调节或者支持;(4)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; (5)妊娠控制; (6)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,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。
医疗器械产品是如何分类?
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。
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,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、有效的医疗器械。如:外科用手术器械(刀、剪、钳、镊、钩)、刮痧板、医用X光胶片、手术衣、手术帽、检查手套、纱布绷带、引流袋等。
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,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、有效的医疗器械。如:医用缝合针、血压计、体温计、心电图机、脑电图机、显微镜、针灸针、生化分析系统、助听器、超声消毒设备、不可吸收缝合线、避孕套等。
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、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、有效的医疗器械。如:植入式心脏起搏器、角膜接触镜、人工晶体、超声肿瘤聚焦刀、血液透析装置、植入器材、血管支架、综合麻醉机、齿科植入材料、医用可吸收缝合线、血管内导管等。
医疗器械都有有效期吗?
部分医疗器械是具有有效期的。如:避孕套;输液器、注射器、医用导管等具有消毒或灭菌类有效期;体外诊断试剂,如,C-反应蛋白试剂盒、血清胱抑素C测定试剂盒等。
对医疗器械的常见认识误区有哪些?
误区一:医疗器械都是高风险的,医疗器械只有医院才能有,需要医务人员才能使用。其实,公众通过一定的学习和查阅说明书就可以保障使用的基本安全,很多产品可以家用。
误区二:非医疗器械当成医疗器械,如一些健身、瘦身、增高及保健类产品,被当作医疗器械。非医疗器械都没有医疗器械注册文号,从这一点就可以明显区别开来。
误区三:只要是医疗器械,都比非医疗器械更有利于健康。两者不具有可比性。医疗器械是特殊产品,其生产和销售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管理,具有其一定的使用功能和适应人群;适应人群范围外的,不宜使用该医疗器械。非医疗器械的适应范围更为广泛,其主要功能不是针对医疗目的,而是产品各自的功效。
发现医疗器械缺陷后应当如何处理?
医疗器械经营企业、使用单位发现其经营、使用的医疗器械存在缺陷的,应当立即暂停销售或者使用该医疗器械,及时通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,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;使用单位为医疗机构的,还应当同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。
如何妥善保存和维护医疗器械?
一般来讲,医疗器械说明书上都标注有产品储存、维护和保养方法,对有特殊储存条件或方法的医疗器械,也会作特别说明。您只要按说明书要求做,是能够妥善保存和维护好医疗器械的。
此外,家庭保存医疗器械,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:(1)对有使用期限的医疗器械,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。(2)注意是否无菌包装,对无菌包装的医疗器械,特别注意不要损坏包装,如果包装损坏了,就不要再使用。(3)一次性器械不要重复使用。(4)有的医疗器械是易碎品,要妥善保管,防止打碎。
注:可长期使用的家用医疗器械,要定期或不定期维护保养,需找生产企业或专门的正规服务机构来指导和提供具体服务。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